穩定幣鏈的「終極形態」會是怎樣?

撰文:Terry Lee

編譯:Saoirse,Foresight News

不到 12 年時間裏,穩定幣已從小衆加密貨幣實驗,發展爲規模超 2800 億美元的資產類別。截至 2025 年 9 月,其增長勢頭仍在加快。值得注意的是,穩定幣的崛起不僅受需求推動,還得益於監管環境的明確 —— 美國近期通過《GENIUS 法案》,歐盟也出臺了《加密資產市場監管法案》(MiCA)。如今,西方主要國家已正式認可穩定幣,將其視爲未來金融體系的合法基石。有趣的是,穩定幣發行方不僅「穩定」,還盈利能力極強。在美國高利率環境的推動下,USDC 發行方 Circle 公布,2025 年第二季度營收達 6.58 億美元,這一收入主要來自儲備金產生的利息。早在 2023 年,Circle 就已實現盈利,淨利潤達 2.71 億美元。

來源:tokenterminal.com,當前穩定幣流通供應量數據

這種盈利能力自然引發了競爭。從 Ethena 推出算法穩定幣 USDe,到 Sky 發行 USDS,衆多挑戰者紛紛湧現,試圖打破 Circle 與 Tether 的主導地位。隨着競爭焦點轉移,Circle、Tether 等頭部發行方開始調整戰略,着手打造自有 Layer1 區塊鏈,目標是掌控未來的金融通道。這些金融通道不僅能深化自身競爭優勢、獲取更多費用,還有可能重塑可編程貨幣在互聯網中的流通方式。

一個價值萬億美元的問題隨之而來:像 Circle、Tether 這樣的行業巨頭,能否抵御 Tempo(非穩定幣原生入局者)這類顛覆者的衝擊?

爲何選擇 Layer1 區塊鏈?背景解析與差異化特徵

從本質上看,Layer1 區塊鏈是支撐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協議,負責處理交易、完成結算、達成共識並保障安全。對技術領域的讀者來說,可以將其理解爲加密貨幣領域的「操作系統」(例如以太坊、Solana),所有其他應用都搭建在這一基礎之上。

對穩定幣發行方而言,布局 Layer1 區塊鏈的核心邏輯是實現「垂直整合」。他們不再依賴以太坊、Solana、波場等第三方區塊鏈,也不再依賴 Layer2 網路,而是主動打造自有通道,以獲取更多價值、加強控制權,並更好地契合監管要求。

要理解這場「控制權之爭」,我們可以看看 Circle、Tether 與 Stripe 的 Layer1 區塊鏈:它們既具備共性特徵,又走出了不同的發展路徑。

共性特徵

以自身發行的穩定幣作爲原生貨幣,無需持有 ETH 或 SOL 來支付 Gas 費。例如,在 Circle 的 Arc 區塊鏈上,手續費需用 USDC 支付;而在部分場景中(如 Tether 的 Plasma 鏈),則完全免除手續費。

高吞吐量與快速結算:這些 Layer1 區塊鏈均承諾實現「亞秒級最終確認」(交易完成後極短時間內即不可逆轉),每秒交易處理量(TPS)可達數千筆 —— 從 Plasma 鏈的 1000+ TPS,到 Stripe 旗下 Tempo 的 10 萬 + TPS 不等。

可選隱私保護與合規環境:這些區塊鏈打造的是「精選型加密生態」,隱私保護更強、合規性更高,但這一優勢的代價是一定程度的中心化。

兼容以太坊虛擬機(EVM):確保開發者可基於熟悉的開發標準進行應用搭建,降低技術門檻。

核心差異

Circle 的 Arc:面向零售用戶與機構用戶雙重羣體設計。其自研的外匯引擎對資本市場交易與支付場景極具吸引力,有望成爲加密領域「華爾街首選通道」。

Tether 的 Stable 鏈與 Plasma 鏈:以「可及性」爲核心,推出零 Gas 費設計,讓零售用戶與點對點(P2P)用戶的交易過程更順暢、無摩擦。

Stripe 的 Tempo:選擇了不同的路徑,保持「穩定幣中立」。它不綁定某一種穩定幣,而是通過內置自動做市商(AMM)支持多種美元穩定幣,這對追求靈活性的開發者、以及不局限於某一種美元代幣的用戶來說,吸引力可能更強。

Layer1 區塊鏈的應用落地趨勢

根據我的分析,當前主要呈現三大趨勢:

趨勢一:傳統金融接入 —— 信任構建與合規適配

對穩定幣發行方而言,打造自有 Layer1 區塊鏈的關鍵目標是「贏得信任」。通過掌控通道或生態系統,而非單純依賴以太坊、Solana 等第三方網路,Circle、Tether 能夠更輕鬆地提供「合規就緒」的基礎設施,確保其符合美國《GENIUS 法案》、歐盟 MiCA 等監管框架要求。

Circle 已將 USDC 定位爲「合規產品」:負責 USDC 與美元贖回的機構,必須遵守 KYC 與「反洗錢」(AML)合規框架。其新推出的 Layer1 區塊鏈 Arc 更進一步,將「可審計透明度」與「隱私保護功能」結合,成爲機構用戶潛在的可靠選擇。Tether 也通過 Stable 鏈與 Plasma 鏈採取類似策略,目標是成爲銀行、經紀商與資產管理公司的「基礎設施支柱」。

這一趨勢下,「理想應用場景」可能是外匯交易。借助 Circle 的 Arc 區塊鏈 —— 亞秒級最終確認、1000+ TPS 的吞吐量,再加上外匯處理功能 —— 做市商、銀行可實現外匯交易的即時結算。這爲它們切入日均規模超 7 萬億美元的外匯市場創造了機會,進而形成強大的網路效應。USDC、EURC 等穩定幣有望成爲「原生結算資產」,將開發者牢牢鎖定在其生態系統中。同時,這也可能爲 DeFi 應用打開大門:支持機構級「詢價系統」,借助智能合約降低對手方風險,實現快速結算。

(注:本場景爲示例,假設採用 Chainlink 預言機獲取數據)

(圖示:交易者通過 Circle Layer1 區塊鏈完成交易的流程)

舉個具體例子:一位巴黎的外匯交易者,可通過 Arc 區塊鏈上的 USDC/EURC 交易對,借助 Malachite 外匯引擎完成 1000 萬美元的美元兌歐元兌換。假設通過 Chainlink 預言機獲取實時匯率(如 1 美元 = 0.85 歐元),整個交易可在 1 秒內完成 —— 將傳統外匯交易「T+2」(交易後 2 天)的結算週期,縮短至「T+0」(實時結算)。這便是技術帶來的變革。

來源:Vedang Ratan Vatsa 的《穩定幣增長與市場動態》

研究數據也支持這一方向。Vedang Ratan Vatsa 的研究表明,穩定幣的供應量與交易量呈顯著正相關:供應量越大,流動性越深,應用落地程度也越高。作爲兩大頭部發行方,Tether 與 Circle 無疑具備捕捉這一機構資金流的優勢。

然而,傳統金融與區塊鏈通道的融合仍面臨重大挑戰:協調監管機構、央行與區域法律,需要應對復雜的環境(例如,與多國央行達成適配可能需要數年時間);爲新興市場貨幣發行穩定幣難度更高 —— 若產品與市場需求不匹配,可能導致應用落地緩慢甚至無人問津;即便克服這些障礙,銀行與做市商對將「關鍵基礎設施」遷移至新通道也可能持謹慎態度 —— 遷移不僅可能增加成本(並非所有貨幣都已實現鏈上化,機構需同時維護傳統系統與加密系統),還存在不確定性。此外,隨着 Circle、Tether、Stripe 乃至銀行紛紛推出自有區塊鏈,「流動性碎片化」風險加劇:若沒有任何一條通道能形成足夠的規模與流動性,可能無法在日均 7 萬億美元的外匯市場中佔據主導地位。

趨勢二:穩定幣鏈能否對傳統支付通道的老牌機構構成威脅?

隨着 Layer1 區塊鏈憑藉「可編程性」吸引傳統金融機構,其崛起還可能對萬事達、Visa、PayPal 等傳統支付巨頭構成衝擊,原因在於,Layer1 區塊鏈能通過各類去中心化應用,提供「即時、低成本」的結算服務。與傳統支付巨頭的「封閉單一平台」不同,這些區塊鏈通道是「開放且可編程」的:它們爲開發者與金融科技公司提供靈活的基礎,類似於「租用 AWS 雲服務」而非「自建支付基礎設施」。這一轉變使開發者能夠快速推出跨境匯款、AI 驅動支付、代幣化資產等應用,同時實現「近零費用」與「亞秒級結算」。

例如,開發者可在穩定幣鏈上搭建一款「即時結算支付 DApp」:商戶與消費者能享受快速、低成本的交易,而 Circle、Tether、Tempo 等 Layer1 發行方則作爲「核心基礎設施」獲取價值。其中最大的差異在於:這一模式省去了 Visa、萬事達等中間環節,讓開發者與用戶直接獲得更多收益。

但風險同樣存在:隨着更多發行方與支付公司推出自有 Layer1 區塊鏈,生態系統可能陷入「碎片化」—— 商戶可能需要面對來自不同鏈的「美元代幣」,且這些代幣難以互通。Circle 的「跨鏈轉帳協議(CCTP)」試圖解決這一問題,旨在讓 USDC 在多鏈上保持「單一流動版本」,但該協議僅適用於 Circle 旗下代幣,覆蓋範圍有限。在這種「寡頭競爭」市場中,「跨鏈互通性」可能成爲關鍵瓶頸。

近期,Stripe 宣布推出 Tempo(由 Paradigm 孵化的穩定幣中立 Layer1 區塊鏈),進一步改變了市場格局。與 Circle、Tether 不同,Stripe 目前尚未推出自有穩定幣,而是通過內置 AMM 支持多種穩定幣用於支付與 Gas 費。這種「中立性」可能對開發者與商戶極具吸引力 —— 無需被單一穩定幣綁定,靈活性更高,這也讓 Stripe 有望在「加密原生公司主導」的領域中打開突破口。

趨勢三:雙寡頭格局 ——Circle 與 Tether 的競爭

在 Layer1 區塊鏈挑戰傳統玩家的同時,它們也在重塑穩定幣市場格局。截至 2025 年 9 月,Circle 與 Tether 主導了穩定幣市場,合計掌控近 89% 的發行量 —— 其中 Tether 佔 62.8%,Circle 佔 25.8%。通過推出 Arc、Stable / Plasma 等 Layer1 區塊鏈,二者進一步鞏固優勢,設置高準入門檻(例如,Tether Plasma 鏈的代幣銷售「金庫存款」上限達 10 億美元,大幅提高了新玩家的入場難度)。用「赫芬達爾 - 赫希曼指數(HHI)」衡量(市場集中度指標),當前穩定幣市場 HHI 達 4600(62.8²+25.8²≈4466),遠超傳統市場「反壟斷審查閾值」(2500)。

然而,一個潛在威脅正在浮現 ——「穩定幣中立 Layer1 區塊鏈」。Stripe 的 Tempo 降低了商戶的接入門檻,也緩解了監管機構對「市場集中度」的擔憂。若「中立模式」成爲行業標準,Circle 與 Tether 的「封閉競爭優勢」將轉化爲劣勢:可能失去網路效應與市場關注度。屆時,當前的「雙寡頭格局」可能向「多極寡頭格局」轉變,不同通道將各自佔據細分市場。

結論

綜上,穩定幣已成爲規模超 2800 億美元的重要領域,發行方盈利豐厚;而以穩定幣爲基礎的 Layer1 區塊鏈崛起,正呈現三大關鍵趨勢:(1)推動傳統金融接入加密原生通道,切入規模持續增長的外匯市場;(2)重塑支付領域,去除萬事達、Visa 等中間環節;(3)推動市場格局從「雙寡頭」(HHI 4600)向「寡頭」演變。這些轉變共同指向一個更宏大的方向:Circle、Tether 等穩定幣發行方,以及 Stripe 的 Tempo 等新入局者,不再僅是「加密貨幣與法定貨幣的橋梁」,而是正逐步定位爲「未來金融基礎設施的核心」。

最終,這也爲讀者帶來一個問題:這些區塊鏈通道如何實現「產品 - 市場契合」?無論是 Circle 的 Arc、Tether 的 Stable/Plasma,還是 Stripe 的 Tempo 這類穩定幣中立挑戰者,誰能在「交易量」或「機構應用落地」方面領先?盡管機遇衆多,但流動性碎片化等挑戰仍不容忽視。

參考資料

[1]

[2]

[3]

[4]

[5] Stablecoin Growth and Market Dynamics by Vedang Ratan Vatsa[5] 維丹·拉坦·瓦薩所著的《穩定幣的增長與市場動態》

[6]

[7]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