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加密货币市场形势严峻,关税重压。我们开始思考下一步的最佳机会。
当前仍有 40% $HYPE 尚未分配给社区,我们认为具有潜力。2 月期间,我们已在 UNIT 资产上小规模测试过部分做市策略,但并未深入,仅是试探性操作。
HyperEVM 刚刚上线,部分 DEXs 配套推出。我兄弟建议:“要不要在 HyperEVM 和 Hyperliquid 之间套利,哪怕亏钱也可以顺便薅 HL 第三季?”
我们决定尝试。套利机会确实存在,但能否真正胜出尚未可知。
HyperEVM 上为何有套利空间?
HyperEVM 区块每 2 秒生成一次,即 $HYPE 价格每 2 秒才更新一次。这期间,$HYPE 价格可能发生波动,因此在 HyperEVM 上经常会出现与 Hyperliquid 相比的低估或高估。
初步实践与结果
我们搭建了第一个版本,功能较为基础。当 HyperEVM 的 AMM DEX 池与 Hyperliquid 现货出现价差时,我们在 HyperEVM 发送交易,并在 Hyperliquid 做对冲。
举例:
前几天,我们在 Hyperliquid 上日成交量约 20 万至 30 万美元,且未出现亏损,甚至获利数百美元。
初期,我们仅在扣除 AMM DEX 与 Hyperliquid 费用后利润大于 0.15% 时执行套利。
两周后,利润逐步提升,机会增多。我们发现有两家竞争对手也在做同样的事,但规模不大,我们有意将其淘汰。
4 月,Hyperliquid 推出 $HYPE 质押返还交易手续费。此更新对我们极为有利:资金量领先于竞争对手,我们质押 10 万枚 HYPE,获得 30% 交易手续费返还,将利润门槛由 0.15% 降至 0.05%。
我们持续施压,促使竞争对手退出,争取独占市场。目标是在两周内实现超 50000 万美元交易量,以提升 HL 的手续费等级。
成交量及利润持续攀升,我们突破 50000 万成交量,令对手措手不及。我记得那天两个竞争者关闭了机器人,而我和兄弟正从巴黎飞往迪拜,紧盯着机器人持续“印钞”,24 小时利润达 12 万美元。
尽管交易费提升,竞争者依旧未退场,迫使我们将利润压缩至 0.04%,基本就是双方手续费的差距。
成交量依然强劲,日利润维持在 2 万至 5 万美元区间。
扩容难题
随着规模扩大,我们开始遇到瓶颈。HyperEVM 每区块 Gas 上限 200 万,一次套利约需 13 万 Gas,单区块最多容纳 7-8 次套利。随着 HyperEVM 上新池和新 DEX 持续上线,资源变得更为紧张。部分交易被卡住,亟需解决以避免排队和账本失衡。
我们采取如下措施:
优化阶段
我们“印钞”速度远超竞争者(成交量为其 5-10 倍),也愈发专注优化。市场变化莫测,今天还能轻松盈利,明天就可能被新玩家打垮。
→ 转型为 Hyperliquid 做市商
6 月,兄弟提出新思路:在 Hyperliquid 以做市商身份启动套利交易,而非直接吃单。
两大优势:
每笔交易节省 0.0245% 手续费,利润更高
此方式难度更高,因为在 Hyperliquid 先做交易时,并不能确保能及时在 HyperEVM 做对手盘(可能有人更快)。
此前,我们的套利是先在 HyperEVM 下单,失败则不动 HL,成功才去 HL 做交易。
但以做市商身份,需承担在 Hyperliquid 被成交却未能在 HyperEVM成交的风险,易造成账本失衡和潜在损失。
初期测试每次都出现 ±1 万枚 HYPE 的失衡。我们一度难以定位原因——有时 20 秒内发出 100 笔交易却没有数据分析工具,管理混乱。
为实现做市套利,我们引入新概念并写入代码与参数:
每池的交易规模及订单数量
吃单套利参数如下:
经过数日调优,账本失衡基本消除。遇到失衡时,立刻用 TWAP 限制风险。此举彻底改变了格局。竞争者仍只吃单,我们已将其甩开,成交量达到其 20 倍。
→ 跳过 HL 上 USDT/USDC 交易
新难题是 USDT0 的特殊场景。
USDC 为 Hyperliquid 第一稳定币,USDT0 为 HyperEVM 第一稳定币。
HyperEVM 上 HYPE-USDT0 池成交量最大,套利机会也最多。
但 HyperEVM 需要 USDT0,Hyperliquid 需要 USDC,导致我们不得不在 Hyperliquid 做两笔交易实现资产平衡。
举例:当 HYPE 拉升时:
第三步效率低下:
HL 上 USDT0/USDC 市场尚不成熟,存在较大价差和误定价
我们决定有条件时跳过此步骤。为此新增参数和逻辑:
真实价格源:每分钟调用 Cowswap API 获取 USDT0/USDC 实际价格,避免信赖 HL 盘口
→ 引入合约套利
说明:我们历来未使用杠杆或合约(2018 年在 Bitmex 上失败尝试除外),对合约并不熟悉。
但我们发现某时点 HYPE 合约成交量远高于现货,且手续费较低(现货 0.0245%,合约 0.019%)。
我们决定测试合约套利。竞争者未采用合约,我们无需与其竞争盘口流动性。
实际测试中发现,可以薅资金费并在合约溢价/折价时获得更多套利机会,这是竞争者未涉足的领域。
我们设计了新系统与参数:
HYPE 吃单做空参数界面如下:
引入合约成为最重要升级之一,仅资金费就贡献 60 万美元利润,并带来更多溢价/折价套利机会。
兄弟协作动态与机器人优化
许多人好奇我们的分工方式。我常被视为“shitposter”,在 CT 上调侃发言(我不否认),而兄弟则被看作埋头写代码的技术极客。
实际分工更为复杂。我们的配合类似 Blur 薅羊毛时期。机器人运营过程中,挑战层出不穷,每日都需修复新问题。我们每天都讨论优化,达成一致后才行动。兄弟负责编程,也开发管理工具供我调参数。
我不懂写代码,兄弟精通。我精于参数配置,兄弟则不在行。
有趣的是,我们在机器人合作时风格迥异。兄弟喜欢频繁更新,勇于尝试(我觉得太激进);我则偏保守,倾向维持稳定版本(他觉得太死板)。
典型对话:
两人无正式流程下开发机器人,迭代 250 次后,已变得难以完全掌控和理解。
每次推新版本,后续影响往往难以预判。
结语
过去 8 个月我们专注于机器人开发与优化。尤其是 6 月,Wintermute 携巨量流动性和团队入场后。
我记得 7 月与兄弟在伊斯坦布尔和博德鲁姆的 5 天,本应度假,却一直专注于机器人优化。
我们连续 8 个月保持市场领先,至 10 月市场份额逐步下滑,认为是时候退出。
最终成绩:
Unit 总成交量占比 5%
期待 HL 第三季与 Unit 第一季
感谢阅读,下次链上冒险再见
C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