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在保持系统健康和激励机制一致性方面,销毁资产与重新分配资产孰优孰劣。
不少人误以为只要发生惩罚,罚没资产就会自动销毁、总供应减少。实际上并非如此。
惩罚(slashing)指对恶意参与者收回资产;而销毁与重新分配则是对收回资产的后续处理方式。
如前所述,资产既可以被销毁,也可以重新分配:销毁减少总供应,重新分配则将价值转移至他方(并不总是受损方)。此外,协议机制设计也可独立实现销毁,无需经过惩罚过程。
以加密领域知名协议EigenCloud为例。运营者未履行职责会被惩罚,这是优质激励机制:恶意行为者受到惩戒。此前,罚没资产会直接销毁(现仍可选销毁),而非重新分配。
我们认为,在此类系统中销毁罚没资产如同自断双腿。运营者被惩罚固然合理,但:
既然可以保留价值并分配给受损方,为何选择销毁?可靠方可获得更多奖励,受损用户获补偿,价值留在生态系统内,只是流向发生了改变。这能为应用带来更多新场景:
经济安全不仅可在事件发生前保护用户,也能在事后补偿,这与销毁机制不同。重新分配已在Cap等协议落地,惩罚所得资产会分配给受损的 cUSD 持有者。
销毁资产操作简单,无需关心资产后续流向,资产直接销毁无人受益,好处有限但风险也低。资产重新分配则极大改变规则,实现过程(从恶意方扣除→分配给受损方)远比表面复杂。
恶意运营者可与恶意 AVS 合谋。当前 AVS 可自由设定惩罚逻辑,即使不公也能执行。有惩罚机制时,AVS 恶意行为意义不大,因为运营者知晓可能因非客观原因被罚而不愿参与。
而重新分配机制下,AVS 可将某运营者资产转移给恶意方(合谋),实现价值抽取。若 AVS 密钥被攻破,也会影响运营者或 AVS 的吸引力。
此时需进一步优化机制设计。运营者创建后不应有“切换类型”选项,应有识别被攻破(恶意)的运营者并重新分配价值的机制,同时持续监控等措施。
销毁资金虽更简单,但重新分配更公平,只是实现复杂度更高。
最大可提取价值(MEV)场景下,普通用户和 LP 常无故被惩罚。用户兑换资产时可能遭遇抢跑或夹击,导致实际收益(价格)下降。
他们实际上是在被惩罚:将资产投入系统(DEX),持有一段时间,最终获得远低于预期。
主要问题有两点:
此时,价值被不当提取并重新分配,套利者获益,无过错方受损。
销毁可为全体代币持有者带来间接利益,但无法针对 LP 的直接套利损失予以补偿。理论上,销毁能消除套利激励,但套利利润一旦提取,识别套利行为极难:链上交易可见,中心化交易所(CEX)无法显示交易地址。
此类不合理重新分配可通过应用层排序规则修复,让 LP 捕获原本被套利者夺走的价值。如Angstrom已实施该方案,表现良好。
在 MEV 这一场景下,重新分配和销毁都无法根本解决问题,需从机制底层改革。
需要强调,重新分配并非万能解方,不能总替代销毁。无惩罚环节时,销毁资产往往是机制设计关键特性。
如 BNB 每季度定期销毁代币,这是通缩模型核心。此过程中既无套利者也无受损用户,因此无法实施重新分配。
以太坊(ETH,EIP-1559)机制也如此,基础手续费被销毁,形成通缩效应。以太坊拥堵时,费用或很高,有人建议将基础手续费转入国库基金补贴部分费用。但这样弊大于利:
还有其他类似场景,但核心是:重新分配并非万能解,若销毁独立发生(无惩罚环节),几乎无理由用重新分配替代。
综上,没有惩罚环节时,重新分配通常不如销毁机制;但涉及惩罚时,重新分配往往优于销毁。
加密领域激励机制始终存在挑战,各协议间差异明显。如经济价值能直接提升系统安全或其他核心功能,更适合保留并合理分配给诚实参与者,激励公平与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