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 APP
qrCode
更多下载方式
今天不再提醒

仅10%加密资产有收益!风险透明度缺失阻碍万亿资金入场

根据RedStone最新研究报告,目前仅8%-11%的加密资产正在产生收益,相较传统金融55%-65%的收益率渗透率存在5-6倍差距。尽管加密世界已建立完善的收益基础设施——包括以太坊与Solana质押、生息稳定币、DeFi借贷协议及代币化国债等,但风险透明度缺失导致机构资金望而却步。分析师指出,解决风险计量与披露标准化问题,才是释放数万亿增量资金的关键。

加密收益市场现状与规模测算

RedStone研究显示,以当前3.55万亿美元加密总市值计算,产生收益的资产规模约在3,000亿至4,000亿美元区间。这一统计涵盖了所有通过质押、借贷、流动性提供等方式获得正向现金流的加密资产,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部分质押资产被重复计算(如stETH再次存入DeFi协议),实际规模可能低于统计值。

与传统金融对比,债券市场的收益资产比例超过90%,股票市场通过股息产生收益的比例约40%,甚至货币市场基金也几乎全部为生息资产。这种悬殊差距并非由于加密市场缺乏收益机会——以太坊质押年化约3.8%,优质DeFi协议美元稳定币收益常达5%-8%,代币化国债收益率也接近4.5%,与传统金融产品相比毫不逊色。

风险透明度缺失构成核心瓶颈

阻碍机构资金入场的关键因素并非收益水平,而是风险评估的标准化缺失。在传统金融领域,投资者可通过信用评级、招募说明书、压力测试框架与流动性分级等工具,对不同收益产品进行风险调整后收益比较。而加密市场目前主要依赖年化收益率排行榜和总锁仓价值仪表盘,这些指标显示收益来源,却未揭示底层风险。

具体而言,加密收益产品面临三大透明度挑战:首先,同类收益率背后隐藏不同风险属性,例如5%的质押ETH收益涉及流动性风险、罚没风险与智能合约风险,而5%的稳定币收益则主要依赖储备资产信用风险,两者无法直接比较;其次,资产质量披露不一致,尽管DeFi协议会公布抵押率与清算阈值,但重新抵押追踪需要结合链上取证与链下托管报告;第三,预言机与验证者依赖性的操作风险很少被量化披露。

加密与传统金融收益渗透率对比

加密市场收益资产比例:8%-11%

传统金融市场收益资产比例:55%-65%

加密收益资产规模:3,000-400亿美元

加密总市值:3.55万亿美元

主要加密收益来源:质押、DeFi借贷、生息稳定币

主要TradFi收益来源:债券利息、股票股息、货币基金收益

监管政策作为催化剂而非解决方案

2025年通过的美国GENIUS法案为支付稳定币建立了联邦监管框架,要求100%储备支持并纳入银行保密法监管。这种政策清晰度直接刺激生息稳定币规模实现300%同比增长,该细分领域曾在监管不确定时期长期停滞。值得注意的是,该法案并未强制要求风险透明度披露,而是通过明确储备构成与合规要求,消除了“是否合法”的二元疑问。

这种监管动态印证了一个规律:法规减少不确定性,但机构在扩大配置前仍需要更完善的风险指标。正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证监会推行标准化披露制度后才迎来机构资金大举入市一样,加密市场也正在经历类似的基础设施建设期。目前,欧盟MiCA法规、香港VASP牌照制度等全球主要监管框架都在推进中,但风险计量标准化仍落后于准入监管。

构建风险测量层的技术挑战

理论上,区块链的透明特性本应使风险计量更易实现,但实践中的复杂性远超预期。当质押ETH被封装后存入借贷协议,继而作为抵押品再次利用时,总锁仓价值指标会重复计算,导致“收益资产”比例虚高。传统金融通过会计规则严格区分本金与衍生风险暴露,而加密生态需要新建一套链上链下数据整合的分析框架。

技术团队正在从三个维度突破:建立跨协议风险评分系统,开发抵押品追溯工具,以及构建 validator 集集中度预警指标。例如Credmark正在尝试将智能合约风险量化为1-100的分数,Arbol则致力于开发重新抵押追踪协议,而Gauntlet提供的压力测试模型已部分被Compound、Aave等主流协议采纳。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将决定机构资金入场速度。

传统金融风险框架的借鉴意义

传统金融用近百年时间构建了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加密市场可从中汲取重要经验。信用评级方面,穆歌、标普等机构通过字母等级直观呈现违约概率;披露制度方面,SEC Form 10-K要求上市公司全面披露业务风险;压力测试方面,美联储每年对大型银行进行极端情景模拟。这些标准化工具使机构投资者能在统一框架下比较公司债与市政债、股票与REITs的风险收益特征。

对加密市场而言,当务之急是建立可对比的风险调整后收益指标。例如将质押ETH的收益除以智能合约风险分数,或将稳定币收益扣除托管风险折扣。这类标准化指标将使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谨慎投资者能够像比较国债与企业债那样,客观评估加密收益产品的配置价值。

收益产品创新与市场演进

尽管存在透明度挑战,加密收益市场已形成完整的产品矩阵。从风险频谱看,质押蓝筹资产(如ETH、SOL)提供可变收益,生息稳定币(如USDC.e、DAI.savings)提供美元计息收入,代币化国债(如OUSG、TBLL)则模拟传统固定收益产品。此外,DeFi借贷协议根据资产供需提供浮动利率,而结构化产品如Opyn期权 vaults 则提供风险分级收益。

2025年一个显著趋势是真实收益(Real Yield)协议崛起,这些协议通过交易手续费、区块链服务费等真实收入向代币持有者分红,而非通过通胀模型制造虚假收益。GMX、SNX等项目的真实收益模型已吸引传统对冲基金关注,这种基于基本面的估值方法更符合机构投资逻辑。

个人投资者参与收益策略指南

对于个人投资者,参与加密收益策略需遵循三个原则:风险识别、分散配置、持续监测。建议将投资组合分为三个层级:核心配置选择经过时间检验的协议(如以太坊质押、Aave借贷),卫星配置尝试创新但风险可控的产品(如LP做市、期权卖出策略),实验性配置则限制在总资产5%以内(如新兴协议挖矿)。

特别需要注意避开三个常见陷阱:追求不可持续的高收益(通常伴随庞氏结构),过度依赖单一协议(如将大部分资产存入某个借贷平台),以及忽视gas费与税务成本。建议使用DeFi收益率聚合器监测年化收益,同时订阅智能合约审计报告与协议治理动态,及时调整仓位。

机构入场路径与市场前景

当风险透明度问题得到解决,机构入场可能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对冲基金与家族办公室通过定制化解决方案试水,接着是私人银行与财富管理平台将加密收益产品纳入配置建议,最后是养老基金与保险公司在监管批准下进行战略性配置。目前我们正处在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期,瑞银、摩根士丹利等机构已开始为高净值客户提供加密收益产品接入服务。

按照传统金融渗透率曲线推算,若加密收益产品的风险透明度在2026-2027年显著改善,机构资金流入可能使收益资产比例在2030年前提升至30%-40%水平,对应数万亿美元增量资金。这个过程将重塑加密市场结构,使收益生成从“投机副产品”转变为“核心价值来源”。

行业反思

当8%的收益渗透率与55%的传统基准并肩而立,我们看到的不是加密市场的失败,而是其巨大潜力。RedStone的报告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行业从基建狂飙向精细运营转折的关键节点。值得深思的是,当华尔街最早的电话线铺设时,当互联网最初的TCP/IP协议制定时,都曾经历类似的标准化阵痛。历史告诉我们,真正阻碍创新的从来不是技术瓶颈,而是信任机制的缺失——而这次,加密行业正在用代码与共识,构建属于自己的信任纪元。

ETH1.02%
SOL0.71%
STETH0.84%
COMP1.51%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