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区块链的“收益困境”和L1/L2的未来

最近,一组数据在社区引发了热烈讨论:Story $IP 的流通市值是 Bifrost $BNC 的 318倍,然而其 24小时协议收入仅占 Bifrost 的 0.6%。这种鲜明的对比不仅突显了加密市场的估值泡沫,也引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真的需要更多的 L1/L2 吗?

1. 收入与估值之间的不匹配

Story Protocol在过去24小时内仅生成了**$23**的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像Mantle和zkSync Era这样的项目每天已经赚取数千美元。然而,Story的市值仍然远超许多同行。 这揭示了两件事:

  • 资本更关注叙述和潜力 而非真实现金流。
  • 市场常常因为炒作和投机而高估新链。

2. 过于拥挤的L1/L2格局

近年来,我们见证了大量新的L1和L2区块链出现,每个区块链都承诺更高的性能、更低的费用或独特的叙事。但收入数据显示,除了少数拥有强大生态系统的区块链,大多数新链几乎没有真正的经济活动。 这带来了两个挑战:

  • 网络效应难以复制——用户和开发者往往集中在已经建立的生态系统上。
  • 资源被稀释——资本、人才和用户在太多链上分散得过于稀薄,导致许多项目无法持续。

3. 可持续性依赖于真实协议收入

协议收入是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无论市场资本如何,缺乏有意义收入的链条将难以维持长期发展。另一方面,像Bifrost这样的项目,通过实际使用案例产生稳定的收入,尽管估值较低,但可能表现出更强的韧性。

4. 我们实际上需要什么?

与其不断推出新的L1和L2,行业应该专注于提高现有基础设施的效率和实用性

  • 提高跨链互操作性,以增强生态系统之间的流动性。
  • 加强开发者工具和用户体验,以降低采用门槛。
  • 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使协议依赖于真实需求,而不是补贴。

结论

Story $IP与Bifrost之间的对比只是一个例子。它提醒我们,加密市场需要更加关注真实协议收入和经济活动,而不是追逐叙事和膨胀的估值。区块链竞争的未来将不再是有多少新的L1或L2出现,而是哪些协议能够提供长期价值

L1-0.19%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