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區塊鏈的“收益困境”和L1/L2的未來

最近,一組數據在社區引發了熱烈討論:Story $IP 的流通市值是 Bifrost $BNC 的 318倍,然而其 24小時協議收入僅佔 Bifrost 的 0.6%。這種鮮明的對比不僅突顯了加密市場的估值泡沫,也引發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我們真的需要更多的 L1/L2 嗎?

1. 收入與估值之間的不匹配

Story Protocol在過去24小時內僅生成了**$23**的收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像Mantle和zkSync Era這樣的項目每天已經賺取數千美元。然而,Story的市值仍然遠超許多同行。 這揭示了兩件事:

  • 資本更關注敘述和潛力 而非真實現金流。
  • 市場常常因爲炒作和投機而高估新鏈。

2. 過於擁擠的L1/L2格局

近年來,我們見證了大量新的L1和L2區塊鏈出現,每個區塊鏈都承諾更高的性能、更低的費用或獨特的敘事。但收入數據顯示,除了少數擁有強大生態系統的區塊鏈,大多數新鏈幾乎沒有真正的經濟活動。 這帶來了兩個挑戰:

  • 網路效應難以復制——用戶和開發者往往集中在已經建立的生態系統上。
  • 資源被稀釋——資本、人才和用戶在太多鏈上分散得過於稀薄,導致許多項目無法持續。

3. 可持續性依賴於真實協議收入

協議收入是生態系統健康的重要指標。無論市場資本如何,缺乏有意義收入的鏈條將難以維持長期發展。另一方面,像Bifrost這樣的項目,通過實際使用案例產生穩定的收入,盡管估值較低,但可能表現出更強的韌性。

4. 我們實際上需要什麼?

與其不斷推出新的L1和L2,行業應該專注於提高現有基礎設施的效率和實用性

  • 提高跨鏈互操作性,以增強生態系統之間的流動性。
  • 加強開發者工具和用戶體驗,以降低採用門檻。
  • 建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使協議依賴於真實需求,而不是補貼。

結論

Story $IP與Bifrost之間的對比只是一個例子。它提醒我們,加密市場需要更加關注真實協議收入和經濟活動,而不是追逐敘事和膨脹的估值。區塊鏈競爭的未來將不再是有多少新的L1或L2出現,而是哪些協議能夠提供長期價值

L1-0.39%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