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擼空投了,找份正經Web3工作吧

作者:OxTøchi

編譯:Chopper,Foresight News

大多數時候,我發現自己盯着屏幕,在某個「挖礦協議」沒完沒了的排行榜或任務頁面上劃來劃去。說起來,幾個月前這事兒還挺讓人興奮的,但現在不一樣了,而且是往不好的方向變了。

我已經放慢了做這些事的節奏,倒不是因爲沒興趣了,而是這類活動的獎勵越來越讓人失望,還充斥着不確定性。

我現在只想投入到 「能隨時間產生複利」 的事情裏,那種 「付出的努力像是在積累資本」 的事,懂的都懂。

我不想成爲那種在代幣 TGE 時唉聲嘆氣的人,更不想因爲事情沒按預期發展,就去罵項目方創始人的家人。

該轉變心態了,不是嗎?

仔細想想,空投本該是驚喜,而不是工資。但不知從何時起,兄弟們開始照着 「低參與度、可能發錢的協議清單」 規劃人生。說實話,我以前也這麼幹過,我不否認。

一筆又一筆微薄的收益,讓我意識到自己需要穩定。空投給不了穩定,但工作可以,這裏說的是加密行業的工作。

不妨想想兩者的差別:

有了工作,你每月都能拿到薪水。你提供價值,也獲得相應的回報;你能積累技能、信譽和人脈,這些東西不會隨着某個項目的消失而失效。項目發展得好,你也能跟着成長!

就算項目創始人在代幣上線後賺得盆滿鉢滿、拍屁股走人,你也能跳槽。這難道不比 「祈禱團隊別卷走你兩年瘋狂點擊換來的收益」 強嗎?

加密行業的工作有哪些?

加密行業最棒的一點是:只要你夠堅持、有目標,幾乎任何技能都能變現。

這裏的關鍵是 「做能讓自己開心的事」,做自己喜歡的事,才不容易心疲憊,畢竟堅持是核心要求,對吧?

我習慣把加密行業的工作分成三類:

  • 社區類:管理員、社區經理、品牌大使;
  • 內容類:長文作者、KOL 、研究分析師、 meme 創作者、趣味帖作者;
  • 技術類:開發者、工程師、漏洞獵人等。

這些角色並非 「非此即彼」,很多人能同時勝任多個角色。

比如,一個技術類的開發者,可能會寫技術科普文,也可能兼職做 meme 創作者,這兩種都屬於內容類角色。這種角色重疊很常見,因爲加密圈看重的是參與度,而不是職位頭銜。

如何進入加密行業工作?

  • 提升技能:學新東西,深化現有專業能力;
  • 盡早入局:在某個生態爆發前就深度參與進去;
  • 打造個人品牌:在網上展示你的技能;
  • 利用社交帳號:把你的帳號當成工作成果證明。

在當下這個時代,「擁有線上存在感」 是對自己最有利的事。在網上分享見解、寫文章、做 meme,只要行動起來,並把成果展示出去就行。我自己見過這種方法奏效,很多大號也是這麼起來的,這裏舉幾個新晉帳號的例子:

  • @0x_scientist:粉絲不到 2000,就已經在 Fluent 生態的個性化收益策略協議 Sprout 拿到了內容類工作。
  • @basitweb3:MegaETH 生態的核心人物,現在是 Nunchi(一個收益型永續合約平台)的 「首席科普官」。Basit 擅長把復雜的技術術語講得通俗易懂。
  • @serrdavee:MakinaFi 的社區經理,也是我在圈內非常敬佩的頂級作者。我關注他的時候,他才 5000 粉絲,他很會講故事。

發現沒?他們在各自的生態裏都是權威」,因爲他們選準一個生態,全身心投入,直到被大家看見。另一個共同點是:你翻他們的帳號,能清晰看到 「工作成果證明」。把你的社交帳號當成簡歷來經營吧!

想在加密圈找到工作,你得付出很多努力:參與能產生複利的活動、比普通人做得更多、主動展示自己,別悶頭做事,要讓別人看到你的價值。

對了,我沒怎麼聊技術類工作,是因爲我對技術一竅不通,實在不懂這方面的事。

最後

這篇文章不是讓你 「別挖空投了」,而是想讓你把空投當成 「副業」,同時專注於能給生活帶來穩定的事。

很多人覺得進入加密行業工作很難,但盲目相信他們的話,你可以不一樣。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