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Fun 啓動中文 Meme 創作大賽!
創建或交易 Meme 代幣,瓜分 3,000 GT 獎勵! 💰
🎨 1 分鍾零代碼發幣,僅需 ~0.0000042 GT Gas 費
🏆 最高市值代幣瓜分 1,000 GT
💎 畢業代幣前 100 名購買地址瓜分 2,000 GT
代幣發射時間: 10 月 3 日 00:00 - 10 月 15 日 23:59(UTC+8)
活動時間: 10 月 8 日 17:30 - 10 月 15 日 23:59(UTC+8)
釋放創意,立即參與 👉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7516
#GateFun #GateLayer #Web3 #MemeToken
花蓮救災成詐騙話術?「鏟子超人」迷因幣募 18 BNB 疑割韭菜
BNB Chain 迷因幣熱潮中,一款名為「鏟子超人」的公益代幣意外竄起,匿名發起人承諾募資 18 枚 BNB(約 2 萬美元)全數捐助台灣花蓮災民。然而,這項打著花蓮救災旗號的募資行動引發社群強烈質疑,鄉民指出鏈上代幣難以追蹤發行人身份,捐款流向無法保證,可能是假藉慈善之名行割韭菜之實。專家提醒,過往類似詐騙案例不在少數,民眾應透過公開合法管道捐款,切勿輕信匿名募資。
BNB Chain 迷因幣熱潮:造富效應引發淘金潮
近期在幣安創辦人趙長鵬(CZ)與何一的領導下,BNB Chain 點燃了一股迷因幣熱潮,以「幣安人生」為首的迷因幣迅速出現造富效應,吸引了一大波投資者進入 BNB Chain 淘金。在這波熱潮中,各種主題的迷因幣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從娛樂搞笑到社會議題,發幣門檻的降低讓任何人都能輕易創建代幣。
這種低門檻的發幣環境雖然帶來了創新和財富機會,但也為詐騙者提供了溫床。在缺乏監管和身份驗證的情況下,不法分子可以輕易利用社會熱點事件或公益名義來吸引善良民眾的資金。花蓮救災議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不當利用的最新案例。
鏟子超人迷因幣:打著花蓮救災旗號的募資行動
(來源:Threads)
10 月 8 日在 Threads 上,一名匿名用戶發文表示,自己在 BNB Chain 發行了一款名為「鏟子超人」的迷因幣,旨在紀念與致敬近期在台灣花蓮災情中,參與救災和伸出援手的人,且一旦該迷因幣發射成功,將會把收益全部捐贈給花蓮光復鄉。
該用戶在貼文中指出,目前該代幣仍處於募資階段,募資目標為 18 枚 BNB(約 2 萬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該用戶強調,這一迷因幣僅用於公益,因此任何造成損失的情況,他都不對此負責。這種免責聲明本身就引發了警訊,一個真正的公益項目通常會建立透明的問責機制,而非事先聲明不負責任。
目前,有部分人在評論區表示已經打款表達善意。這些早期參與者可能出於對花蓮救災的同情心而捐款,卻未意識到資金流向的不透明性和潛在風險。在區塊鏈的匿名特性下,一旦資金轉出,幾乎不可能追回。
社群質疑聲浪:三大疑點揭露潛在詐騙風險
許多鄉民指出,這一舉動可能存在嚴重問題。從技術、法律和常識層面來看,鏟子超人迷因幣的募資行動都充滿疑點。
疑點一:鏈上匿名性使追蹤困難
首先,許多網友都猜測,這很有可能是假藉慈善之名,行割韭菜之事。因為在鏈上發行迷因幣,本身就難以追蹤發行人身份,捐款的流向也難以得到保證,一旦這些資金被捲走,恐怕網友們也難以找到該發行人維權。
區塊鏈雖然具有交易記錄公開透明的特性,但在缺乏實名認證的情況下,錢包地址背後的真實身份仍然是個謎。即使能看到資金流向哪個地址,也無法確認該地址是否真的屬於花蓮救災組織或受災民眾。這種結構性的漏洞為詐騙提供了完美掩護。
疑點二:繞過正規捐款管道的不合理性
其次,目前社會上有眾多公開的捐款管道,若真的想要幫助花蓮救災,可直接透過這些管道表達自己的愛心,而無需信任一個身份不明、動機難以令人相信的人。
台灣有完善的公益捐款體系,包括政府設立的專戶、紅十字會、慈濟等知名慈善組織,這些機構都有公開的財務報告和監督機制。為什麼一個真心想幫助花蓮的人,不選擇這些透明可信的管道,反而要創建一個匿名的加密貨幣募資項目?這種做法本身就違反常理,不僅不能真正幫助災區,還把自己的善款裝進了犯罪分子的腰包。
疑點三:類似詐騙案例屢見不鮮
最後,過往透過這種方式詐騙民眾資金的案例不在少數,民眾還需謹慎辨別。加密貨幣領域的公益詐騙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操作模式:選擇社會關注的熱點事件、打造感人的公益敘事、設定「合理」的募資目標、強調匿名和去中心化的必要性、最後捲款消失。
在過往的案例中,有人利用天災募款、有人假借幫助弱勢群體、有人聲稱支持環保事業,但最終都被證實是精心設計的騙局。花蓮救災作為當前的社會焦點,自然成為詐騙者眼中的「商機」。
花蓮救災公益詐騙的運作邏輯解析
從詐騙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鏟子超人迷因幣的操作手法展現了幾個典型特徵。
1、利用同情心降低戒備
詐騙者深知,當人們面對災難新聞時,同情心會暫時壓過理性判斷。花蓮救災這個議題本身就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人們渴望為受災民眾做些什麼。在這種情緒驅動下,投資者可能會忽略正常情況下會注意到的警訊,例如發起人的匿名身份、缺乏透明機制、不合理的免責聲明等。
2、設定「合理」的小額目標
18 枚 BNB 約 2 萬美元,這個金額既不會小到讓人覺得不值得關注,也不會大到引發過度審查。對於個人捐款者來說,投入幾百或幾千元台幣似乎是可承受的風險,但累積起來就成為詐騙者的可觀收益。這種「小額多人」的策略降低了單一受害者的損失感,卻能為詐騙者帶來豐厚回報。
3、利用迷因幣熱潮混淆視聽
在 BNB Chain 迷因幣熱潮的掩護下,鏟子超人這類項目更容易被視為「正常」的市場行為。當市場上充斥著各種主題的迷因幣時,一個以公益為名的代幣似乎並不特別突兀。然而,正是這種「正常化」效應讓詐騙行為更難被識別。
如何正確參與花蓮救災捐款?
對於真心想要幫助花蓮災民的民眾,以下是更安全可靠的做法:
透過政府官方管道:行政院、花蓮縣政府等官方單位通常會設立專戶接受捐款,這些帳戶受到嚴格監管,資金用途會公開透明。
選擇知名慈善組織:紅十字會、慈濟、世界展望會等長期運作的慈善機構有完善的救災機制和財務透明度。
確認捐款收據和抵稅資格:正規捐款管道會提供正式收據,可用於年度所得稅抵扣,這也是辨別真偽的重要標準。
避免匿名募資項目:任何無法提供發起人身份、組織登記、財務監督機制的募資行動都應該警惕。
迷因幣投資與公益的界線在哪裡?
這起事件也引發了一個更深層的思考:迷因幣投資與公益捐款是否應該混為一談?
迷因幣本質上是高風險投機工具,其價值來自社群共識和市場炒作,而非實際應用或內在價值。將公益議題與投機工具結合,不僅模糊了捐款與投資的界線,也可能讓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成為市場炒作的工具。即使發起人初衷真誠,這種模式本身也存在結構性問題。
真正的公益應該是透明、可問責、以受益人利益為核心的。而迷因幣的匿名性、投機性、高波動性恰恰與這些原則相違背。當我們看到類似鏟子超人這樣的項目時,應該問自己:這真的是在幫助災民,還是在利用他們的苦難進行市場營銷?
給投資者的風險警示
面對打著公益旗號的加密貨幣募資項目,投資者應該保持高度警惕。以下幾個問題可以幫助你判斷項目的可信度:
發起人是否公開身份和背景?匿名本身就是一個重大警訊,真正的公益組織者不會隱藏身份。
是否有第三方監督機制?可信的公益項目通常會邀請獨立審計或由知名機構擔保。
資金流向是否完全透明?應該能夠追蹤每一筆捐款的具體用途和受益人。
是否有合法的組織登記?正規公益組織需要在政府部門登記並接受監管。
過往是否有可驗證的公益記錄?新成立的項目風險更高,應該特別謹慎。
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大多是否定的,那麼這個項目很可能不是真正的公益行動,而是披著慈善外衣的詐騙陷阱。
保護自己的善心,透過正規管道參與花蓮救災捐款,不要讓詐騙者利用災難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