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地時間11月7日,美聯儲召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議息會議並公佈聲明,宣佈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下調25個基點,降至4.50%至4.75%之間的水平。此次議息會議也是在歷史性的美國大選結束後的第二天召開。



對於後續的政策節奏,有分析認為,美聯儲降息步伐或大概率放緩。

剋制降息25基點

2024年9月18日,美聯儲宣佈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下調50個基點,降至4.75%至5.00%之間。這是美聯儲自2020年3月以來的首次降息。

本次降息25個基點,符合市場預期。在11月7日公佈議息會議聲明之前,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預計,美聯儲不會立即改變其經濟展望。美聯儲在11月7日會議上再次降息25個基點的可能性很高。

在9月曆史性地降息50個基點並終結長達30個月的緊縮政策後,美聯儲在11月的議息會議中全員一致通過決定,將基準利率再次下調25個基點。

威靈頓投資副總裁、固定收益投資組合經理鬱嘉言(JohnnyYu)告訴經濟觀察報,本次的議息會議聲明較9月改動較小,除繼續致力於“將通脹恢復到2%的目標”外,美聯儲重申了“致力於實現充分就業”的目標,同時通過刪除“更加有信心通脹水平會可持續地達到目標”暗示了對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的擔憂。

結合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的講話,以及美國的經濟和市場形勢,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鍾正生分析,美聯儲本次堅持降息25個基點可從三個方面理解:一是,儘管9月議息會議以後公佈的就業和通脹數據走強,但並未抵消前期降溫的進展;二是,美聯儲希望儘量保持政策慣性;三是,近期市場利率的自發走高,進一步賦予美聯儲降息的空間。

鬱嘉言認為,綜合來看,美國近期的就業報告和零售數據都顯示出美國經濟保持了良好的勢頭,表明市場先前對於美國經濟硬著陸的判斷過度悲觀,而對於美聯儲連續降息50個基點以抵禦衰退風險的超寬鬆預期也過於激進。在當前的經濟條件下,二次通脹的風險不能被低估。實際上,美聯儲關注的核心通脹水平已經開始企穩,並出現環比復甦的勢頭,在此時保持克制的降息步伐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未來降息步伐可能放緩

市場對美聯儲本次降息25個基點的分歧不大,但對2025年的降息空間和節奏出現分歧。

申萬宏源首席經濟學家趙偉認為,重點關注特朗普勝選背景下美聯儲的利率指引。總結來說,鮑威爾仍然強調“數據依賴”的行為模式。鮑威爾在記者會上重申未來降息節奏取決於數據。短期內,美國大選、特朗普政策尚未影響美聯儲決策。

怎麼看後續美聯儲的政策節奏?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靜靜認為,未來降息大概率將放緩。她分析認為,本次會議鮑威爾極力維持了中性姿態,既拒絕前瞻指引、維持數據依賴,又不對大選結果和財政政策過多置評。

因此,張靜靜認為後續政策可能有三點重要變化。

第一,前瞻指引時代落幕。一是政府不願再被市場“套利”,二是大選之後政策和經濟的不確定性將會更高,前瞻指引是更加風險中性的選擇。

第二,向中性利率靠攏的門檻可能提高。鮑威爾反覆強調在向中性利率靠攏時會更加謹慎以實現雙重風險平衡,也意味著後續降息的門檻可能會提高,正如鮑威爾的比喻“當我們接近既定目標時,會如同飛機降落般逐漸減緩操作節奏”。

第三,12月議息會議會釋放更多信號。美聯儲模型參數可能會出現更多變化,並反映在12月的點陣圖中。

趙偉認為,美聯儲降息可能呈現為“75個基點+75個基點”的節奏,75個基點在今年,這就意味著12月的確具備暫停降息的可能性,而另一個75個基點在明年,綜合明年基本面通脹壓力、特朗普政策落地,可能降息節奏更偏“後置”。

鬱嘉言同時指出,美國政府換屆帶來的各種政策不確定性會帶來相當程度的擾動,包括擴張性的減稅和增加赤字的計劃,以及在貿易和外交領域可能發生的一系列政策調整。這些改變可能會加劇國內乃至全球的供需不平衡,阻斷脆弱的通脹緩和進程,並且抬高美國的自然利率以及非加速通脹失業率,從而壓縮未來降息的空間。

鬱嘉言表示,可以預期,美聯儲在下一階段或將保持審慎且靈活的政策態度,以應對經濟活動和通脹超預期的風險。這也意味著過去一段時間基於通脹逐漸趨緩、流動性加速放鬆的市場定價邏輯可能發生逆轉,大類資產的表現會因此呈現更多的分化和波動,需要市場投資者密切關注。

下次降息概率:64.6% 幅度:-0.25%
解讀
預計年內降息次數為1次,年底利率為4.25%-4.50%,下次降息日期為2024年12月19日。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