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烽
“資產”作爲人類價值承載的核心,從古老的貝殼、貴金屬到現代的房產、股票和數字版權,不斷演變。我們對資產的認知、定義和交易方式,構成了整個社會經濟體系的基石。
隨着Web3時代的來臨,一種全新的資產形態——可編程資產(Programmable Assets)——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撼動並重塑着延續數百年的價值邏輯。要理解這場變革的深刻性,我們首先需要審視傳統資產的價值根基。
傳統資產的價值邏輯,建立在三個相對穩固的支柱之上:
**稀缺性(Scarcity)**是價值的經典來源。無論是自然界中儲量有限的金礦,還是藝術家創作的獨一無二的畫作,亦或是上市公司發行的固定數量的股票,“物以稀爲貴”是顛撲不破的真理。稀缺性人爲或天然地創造了供求關係中的張力,是資產定價的核心錨點。
效用性(Utility),即資產必須能滿足人類的某種需求。房屋提供居住或經營的場所,股票代表對公司的所有權和未來收益的索取權,軟件許可證授予使用特定程序的權利。效用性是資產的內在價值基礎,沒有效用的稀缺,只能是空中樓閣。
**所有權(Ownership),**一套成熟的法律與社會契約體系(如地契、股權證書、版權法)來確權和保障資產的排他性佔有。所有權使得資產的交易、抵押和繼承成爲可能,它是資產價值得以在市場中實現和流轉的制度前提。
這套邏輯下,資產本質上是靜態的、被動的和封閉的。一幅名畫被收藏家購入後,便靜靜地懸掛在牆上;它的價值會隨市場波動,但畫作本身不會改變。一張股票證書代表了權利,但無法自動執行這些權利。傳統資產更像是一個“價值孤島”,其價值的釋放嚴重依賴外部的、中心化的中介和司法體系。
可編程資產,是基於區塊鏈技術,通過智能合約賦予其行爲邏輯的數字資產。當下而言最常見的形態包括同質化代幣(如BTC、ETH)和非同質化代幣(NFT)。其革命性特徵在於:
代碼即法律(Code is Law):資產的規則由預寫的、自動執行的智能合約定義,無需第三方中介即可確保規則的實施。
可組合性(Composability):如同樂高積木,可編程資產可以與其他智能合約和去中心化應用(DApp)無縫連接、嵌套組合,創造出全新的金融產品和應用場景。
透明與不可篡改:資產的發行、交易歷史和所有權記錄在公開的分布式帳本上,極大增強了信任,降低了驗證成本。
這些特徵將資產從一個靜態的“價值記錄”,轉變爲一個動態的“價值單元”。
可編程資產不再是沉默的“物”,而是被賦予了“生命”的、活躍的經濟智能體。其價值邏輯呈現出三個鮮明的新特徵:
動態價值(Dynamic Value),即資產的價值不再是固定或僅由外部市場決定,而是可以通過預設條件自動演化。例如,一個NFT可以編程設定,每次轉售時,原創作者都能自動獲得一定比例的版稅。這使得資產本身成爲了一條持續的、自動化的收入渠道,價值隨着流轉而不斷積累和再分配。
主動價值(Active Value),即資產可以主動響應外部條件,爲自己“創造”或“捕獲”價值。在DeFi(去中心化金融)中,用戶可以將持有的NFT作爲抵押品,主動參與借貸協議以賺取利息或借出資金。資產從被動的“價值存儲”轉變爲主動的“價值生產工具”。
可交互價值(Interactive Value),即資產成爲通往特定體驗、社區和權力的“鑰匙”。持有某個項目的治理代幣,不僅代表經濟權益,更直接意味着對社區提案的投票權。資產成爲參與和互動的憑證,其價值與持有者在生態中的參與度和影響力深度綁定。
基於以上特徵,可編程資產正在從四個維度上重塑價值邏輯:
從“靜態稀缺”到“程序化稀缺”:稀缺性不再僅僅是發行總量的固定,而是可以通過代碼動態管理。例如,可以設計一種資產,其總供應量隨着參與用戶數量的增加而緩慢釋放,將稀缺性與生態增長掛鉤。
從“固定效用”到“可組合效用”:資產的價值邊界被極大拓寬。一個遊戲中的NFT武器,可能因爲與另一個DeFi協議的組合,而具備了抵押借貸的金融效用。其價值是其基礎效用與所有潛在可組合場景效用的總和,即“樂高效應”。
從“法律所有權”到“算法自主權”:所有權不再完全依賴法律文件的背書,而是由加密學保障的、鏈上可驗證的私鑰控制。這種“自主托管”模式,降低了信任成本,實現了全球範圍內無障礙的、點對點的資產轉移。
從“價值孤島”到“網路節點”:資產的價值不再孤立,而是深度嵌入一個龐大的、開放的可編程經濟網路中。其價值與網路的健康度、活躍度及其在網路中的連接能力正相關。
讓我們以一個結合了AI與Web3的前沿案例——生成式短視頻NFT——來具體呈現這場價值邏輯的變革。
假設有一位數字藝術家“小英”,她不再僅僅創作一個固定的視頻文件,而是創作了一個“可編程的短視頻生成器”作爲NFT。
傳統模式:Aria制作一個10秒的MP4視頻,作爲NFT出售。買家擁有這個MP4文件的所有權。其價值取決於視頻的藝術性、Aria的名氣和市場的喜好。它是一個靜態資產。
可編程資產模式:小英創作的是一個由智能合約管理的生成式藝術項目。
動態價值:智能合約規定,該NFT每被交易一次,其視頻的風格就會根據新的持有者錢包地址的特徵(通過算法生成一個“藝術種子”)發生一次微妙的演變。同時,小英永久享有每次交易的版稅。這樣,資產的價值與其生命歷程(交易歷史)綁定,每一次轉手都在爲其增添新的故事和獨特性。
主動與交互價值:持有該NFT不僅是爲了觀賞,更是爲了參與創作。持有人可以輸入文本提示(如“星空下的賽博城市”),調用集成的AI視頻生成模型(如Sora),生成一段獨一無二的、屬於自己的視頻變體。這個新生成的視頻同樣被記錄在鏈上,作爲原NFT的“衍生資產”,其所有權歸持有人。資產從一個消費品,變成了一個創造工具。
可組合效用:這個NFT可以被“質押”到小英創建的專屬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中。質押者不僅可以通過質押賺取新的代幣獎勵,還獲得了對小英未來創作方向的投票權。此時,該資產兼具了收藏品、創作工具、生息資產和治理憑證四重效用。它的價值是其藝術價值、工具價值、金融價值和社區價值的復合體。
在這個案例中,估值邏輯被徹底改變。我們不能再簡單地用“藝術家名氣+視頻制作成本”來估算其價值。而必須評估:
其智能合約設計的巧妙程度(是否激勵長期持有和良性流轉?)
其AI模型的能力和獨特性(生成的內容是否足夠驚豔?)
其社區(DAO)的活躍度和共識強度(治理權是否有價值?)
它在整個Web3生態中的可組合潛力(能否與其他項目聯動?)
可編程資產的出現,標志着價值邏輯從“物理範式”向“數字範式”的根本性遷移。它不再將資產視爲一個需要被監護和交易的、凝固的價值客體,而是將其視爲一個開放的、可編程的、能夠主動參與價值創造過程的經濟主體。這場變革的核心,是從關注“你擁有什麼”(What you have),轉向關注“你擁有的東西能做什麼”(What your asset can DO)。
而且,這不僅是一場技術革新,更是一場深刻的經濟學與社會學實驗。它正在重新定義財富、產權和協作的模式。對於企業、創作者和每一位參與者而言,理解並擁抱可編程資產的價值新邏輯,不再是一個前瞻性的課題,而是在即將到來的價值互聯網時代,抓住未來增長鑰匙的必然要求。
12.3萬 熱度
3.3萬 熱度
2萬 熱度
17萬 熱度
2846 熱度
如果資產可“編程” 價值將由誰定義?
作者:張烽
“資產”作爲人類價值承載的核心,從古老的貝殼、貴金屬到現代的房產、股票和數字版權,不斷演變。我們對資產的認知、定義和交易方式,構成了整個社會經濟體系的基石。
隨着Web3時代的來臨,一種全新的資產形態——可編程資產(Programmable Assets)——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撼動並重塑着延續數百年的價值邏輯。要理解這場變革的深刻性,我們首先需要審視傳統資產的價值根基。
一、傳統資產的三大價值支柱:稀缺性、效用性與所有權
傳統資產的價值邏輯,建立在三個相對穩固的支柱之上:
**稀缺性(Scarcity)**是價值的經典來源。無論是自然界中儲量有限的金礦,還是藝術家創作的獨一無二的畫作,亦或是上市公司發行的固定數量的股票,“物以稀爲貴”是顛撲不破的真理。稀缺性人爲或天然地創造了供求關係中的張力,是資產定價的核心錨點。
效用性(Utility),即資產必須能滿足人類的某種需求。房屋提供居住或經營的場所,股票代表對公司的所有權和未來收益的索取權,軟件許可證授予使用特定程序的權利。效用性是資產的內在價值基礎,沒有效用的稀缺,只能是空中樓閣。
**所有權(Ownership),**一套成熟的法律與社會契約體系(如地契、股權證書、版權法)來確權和保障資產的排他性佔有。所有權使得資產的交易、抵押和繼承成爲可能,它是資產價值得以在市場中實現和流轉的制度前提。
這套邏輯下,資產本質上是靜態的、被動的和封閉的。一幅名畫被收藏家購入後,便靜靜地懸掛在牆上;它的價值會隨市場波動,但畫作本身不會改變。一張股票證書代表了權利,但無法自動執行這些權利。傳統資產更像是一個“價值孤島”,其價值的釋放嚴重依賴外部的、中心化的中介和司法體系。
二、可編程資產:概念與革命性特徵
可編程資產,是基於區塊鏈技術,通過智能合約賦予其行爲邏輯的數字資產。當下而言最常見的形態包括同質化代幣(如BTC、ETH)和非同質化代幣(NFT)。其革命性特徵在於:
代碼即法律(Code is Law):資產的規則由預寫的、自動執行的智能合約定義,無需第三方中介即可確保規則的實施。
可組合性(Composability):如同樂高積木,可編程資產可以與其他智能合約和去中心化應用(DApp)無縫連接、嵌套組合,創造出全新的金融產品和應用場景。
透明與不可篡改:資產的發行、交易歷史和所有權記錄在公開的分布式帳本上,極大增強了信任,降低了驗證成本。
這些特徵將資產從一個靜態的“價值記錄”,轉變爲一個動態的“價值單元”。
三、可編程資產:動態、主動、可交互的價值單元
可編程資產不再是沉默的“物”,而是被賦予了“生命”的、活躍的經濟智能體。其價值邏輯呈現出三個鮮明的新特徵:
動態價值(Dynamic Value),即資產的價值不再是固定或僅由外部市場決定,而是可以通過預設條件自動演化。例如,一個NFT可以編程設定,每次轉售時,原創作者都能自動獲得一定比例的版稅。這使得資產本身成爲了一條持續的、自動化的收入渠道,價值隨着流轉而不斷積累和再分配。
主動價值(Active Value),即資產可以主動響應外部條件,爲自己“創造”或“捕獲”價值。在DeFi(去中心化金融)中,用戶可以將持有的NFT作爲抵押品,主動參與借貸協議以賺取利息或借出資金。資產從被動的“價值存儲”轉變爲主動的“價值生產工具”。
可交互價值(Interactive Value),即資產成爲通往特定體驗、社區和權力的“鑰匙”。持有某個項目的治理代幣,不僅代表經濟權益,更直接意味着對社區提案的投票權。資產成爲參與和互動的憑證,其價值與持有者在生態中的參與度和影響力深度綁定。
四、價值邏輯的重塑:從“擁有什麼”到“能做什麼”
基於以上特徵,可編程資產正在從四個維度上重塑價值邏輯:
從“靜態稀缺”到“程序化稀缺”:稀缺性不再僅僅是發行總量的固定,而是可以通過代碼動態管理。例如,可以設計一種資產,其總供應量隨着參與用戶數量的增加而緩慢釋放,將稀缺性與生態增長掛鉤。
從“固定效用”到“可組合效用”:資產的價值邊界被極大拓寬。一個遊戲中的NFT武器,可能因爲與另一個DeFi協議的組合,而具備了抵押借貸的金融效用。其價值是其基礎效用與所有潛在可組合場景效用的總和,即“樂高效應”。
從“法律所有權”到“算法自主權”:所有權不再完全依賴法律文件的背書,而是由加密學保障的、鏈上可驗證的私鑰控制。這種“自主托管”模式,降低了信任成本,實現了全球範圍內無障礙的、點對點的資產轉移。
從“價值孤島”到“網路節點”:資產的價值不再孤立,而是深度嵌入一個龐大的、開放的可編程經濟網路中。其價值與網路的健康度、活躍度及其在網路中的連接能力正相關。
五、案例剖析:AI與Web3融合的生成式短視頻
讓我們以一個結合了AI與Web3的前沿案例——生成式短視頻NFT——來具體呈現這場價值邏輯的變革。
假設有一位數字藝術家“小英”,她不再僅僅創作一個固定的視頻文件,而是創作了一個“可編程的短視頻生成器”作爲NFT。
傳統模式:Aria制作一個10秒的MP4視頻,作爲NFT出售。買家擁有這個MP4文件的所有權。其價值取決於視頻的藝術性、Aria的名氣和市場的喜好。它是一個靜態資產。
可編程資產模式:小英創作的是一個由智能合約管理的生成式藝術項目。
動態價值:智能合約規定,該NFT每被交易一次,其視頻的風格就會根據新的持有者錢包地址的特徵(通過算法生成一個“藝術種子”)發生一次微妙的演變。同時,小英永久享有每次交易的版稅。這樣,資產的價值與其生命歷程(交易歷史)綁定,每一次轉手都在爲其增添新的故事和獨特性。
主動與交互價值:持有該NFT不僅是爲了觀賞,更是爲了參與創作。持有人可以輸入文本提示(如“星空下的賽博城市”),調用集成的AI視頻生成模型(如Sora),生成一段獨一無二的、屬於自己的視頻變體。這個新生成的視頻同樣被記錄在鏈上,作爲原NFT的“衍生資產”,其所有權歸持有人。資產從一個消費品,變成了一個創造工具。
可組合效用:這個NFT可以被“質押”到小英創建的專屬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中。質押者不僅可以通過質押賺取新的代幣獎勵,還獲得了對小英未來創作方向的投票權。此時,該資產兼具了收藏品、創作工具、生息資產和治理憑證四重效用。它的價值是其藝術價值、工具價值、金融價值和社區價值的復合體。
在這個案例中,估值邏輯被徹底改變。我們不能再簡單地用“藝術家名氣+視頻制作成本”來估算其價值。而必須評估:
其智能合約設計的巧妙程度(是否激勵長期持有和良性流轉?)
其AI模型的能力和獨特性(生成的內容是否足夠驚豔?)
其社區(DAO)的活躍度和共識強度(治理權是否有價值?)
它在整個Web3生態中的可組合潛力(能否與其他項目聯動?)
可編程資產的出現,標志着價值邏輯從“物理範式”向“數字範式”的根本性遷移。它不再將資產視爲一個需要被監護和交易的、凝固的價值客體,而是將其視爲一個開放的、可編程的、能夠主動參與價值創造過程的經濟主體。這場變革的核心,是從關注“你擁有什麼”(What you have),轉向關注“你擁有的東西能做什麼”(What your asset can DO)。
而且,這不僅是一場技術革新,更是一場深刻的經濟學與社會學實驗。它正在重新定義財富、產權和協作的模式。對於企業、創作者和每一位參與者而言,理解並擁抱可編程資產的價值新邏輯,不再是一個前瞻性的課題,而是在即將到來的價值互聯網時代,抓住未來增長鑰匙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