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加密貨幣市場形勢嚴峻,關稅壓力沉重。我們開始思考下一步的最佳機會。
目前仍有 40% $HYPE 尚未分配給社群,我們認為具備潛力。2 月期間,我們曾在 UNIT 資產上小規模測試部分做市策略,但僅屬試探性操作,尚未深入。
HyperEVM 剛上線,部分 DEXs 隨之推出。我夥伴建議:「要不要在 HyperEVM 和 Hyperliquid 之間套利?即使虧損也能把握 HL 第三季機會?」
我們決定嘗試。套利機會的確存在,但能否真正勝出尚未可知。
HyperEVM 上為何有套利空間?
HyperEVM 區塊每隔 2 秒生成一次,即 $HYPE 價格每 2 秒才更新。在這期間,$HYPE 價格可能波動,因此 HyperEVM 常出現與 Hyperliquid 相比的低估或高估。
初步實踐與結果
我們架構了第一個版本,功能較為基礎。當 HyperEVM 的 AMM DEX 池與 Hyperliquid 現貨存在價差時,我們於 HyperEVM 發送交易,並在 Hyperliquid 進行對沖。
舉例:
前幾天,我們在 Hyperliquid 上的日成交量約 20 萬至 30 萬美元,沒有出現虧損,甚至獲利數百美元。
初期,我們僅在扣除 AMM DEX 與 Hyperliquid 手續費後,利潤大於 0.15% 時執行套利。
兩週後,利潤逐步提升,機會也增多。我們發現有兩家競爭對手也在做同樣的事情,但規模不大,我們有意淘汰他們。
4 月,Hyperliquid 推出 $HYPE 質押返還交易手續費。此更新極為有利:資金量領先競爭對手,我們質押 10 萬枚 HYPE,獲得 30% 手續費返還,將利潤門檻由 0.15% 降至 0.05%。
我們持續施壓,促使競爭對手退出,力求獨占市場。目標是在兩週內實現超過 50000 萬美元交易量,提升 HL 的手續費等級。
成交量及利潤持續攀升,我們突破 50000 萬成交量,令對手措手不及。我記得那天兩個競爭者關閉了機器人,而我和夥伴正從巴黎飛往杜拜,緊盯著機器人持續產生利潤,24 小時利潤達 12 萬美元。
即使交易費提升,競爭者仍未退場,迫使我們將利潤壓縮至 0.04%,基本就是雙方手續費的差距。
成交量依然強勁,日利潤維持在 2 萬至 5 萬美元區間。
擴容難題
隨著規模擴大,我們開始遇到瓶頸。HyperEVM 每區塊 Gas 上限 200 萬,一次套利約需 13 萬 Gas,單區塊最多可容納 7-8 次套利。隨著 HyperEVM 上新池和新 DEX 持續上線,資源愈發緊張。部分交易卡單,急需解決以避免排隊及資產失衡。
我們採取如下措施:
優化階段
我們持續產生利潤的速度遠超競爭者(成交量為其 5-10 倍),也更加專注於優化。市場變化莫測,今日輕鬆獲利,明日卻可能被新玩家擊垮。
→ 轉型為 Hyperliquid 做市商
6 月,夥伴提出新思路:以做市商身份在 Hyperliquid 啟動套利交易,而非直接主動成交。
兩大優勢:
每筆交易節省 0.0245% 手續費,利潤更高
此方式難度更高,因為在 Hyperliquid 先做交易時,並不能確保能即時在 HyperEVM 對做(可能有人更快)。
此前,我們的套利是先在 HyperEVM 下單,若失敗則不動 HL,成功才去 HL 做交易。
但以做市商身份,須承擔在 Hyperliquid 被成交但未能在 HyperEVM 成交的風險,易造成資產失衡與潛在損失。
初期測試每次都出現 ±1 萬枚 HYPE 的失衡。我們一度難以定位原因——有時 20 秒內發出 100 筆交易,卻沒有數據分析工具,管理混亂。
為實現做市套利,我們引入新概念並寫入程式碼與參數:
每池的交易規模及訂單數量
主動成交套利參數如下:
經過數日調校,資產失衡基本消除。遇到失衡時,立即用 TWAP 控制風險。此舉徹底改變了局勢。競爭者仍只主動成交,我們已將其甩開,成交量達其 20 倍。
→ 跳過 HL 上 USDT/USDC 交易
新難題是 USDT0 的特殊場景。
USDC 為 Hyperliquid 第一穩定幣,USDT0 為 HyperEVM 第一穩定幣。
HyperEVM 上 HYPE-USDT0 池成交量最大,套利機會也最多。
但 HyperEVM 需要 USDT0,Hyperliquid 需要 USDC,導致我們不得不在 Hyperliquid 做兩筆交易達到資產平衡。
舉例:當 HYPE 拉升時:
第三步效率低下:
HL 上 USDT0/USDC 市場尚未成熟,存在較大價差與錯誤定價
我們決定有條件時跳過此步驟。為此新增參數及邏輯:
真實價格源:每分鐘呼叫 Cowswap API 取得 USDT0/USDC 實際價格,避免信賴 HL 盤口
→ 引入合約套利
說明:我們一向未使用槓桿或合約(2018 年在 Bitmex 上失敗嘗試除外),對合約並不熟悉。
但我們發現某時點 HYPE 合約成交量遠高於現貨,且手續費更低(現貨 0.0245%,合約 0.019%)。
我們決定測試合約套利。競爭者未採用合約,我們無須與其競爭盤口流動性。
實際測試發現,能夠獲取資金費,並在合約溢價/折價時獲得更多套利機會,這是競爭者未涉足的領域。
我們設計了新系統與參數:
HYPE 主動成交做空參數介面如下:
引入合約是最重要的升級之一,僅資金費就貢獻 60 萬美元利潤,並帶來更多溢價/折價套利機會。
夥伴協作動態與機器人優化
許多人好奇我們的分工。我常被視為在加密推特(Crypto Twitter, CT)上發表戲謔言論(我不否認),而夥伴則被看作埋頭寫程式的技術極客。
實際分工更為複雜。我們的配合類似 Blur 薅羊毛時期。機器人營運過程中,挑戰層出不窮,每天都要修復新問題。我們每天討論優化,達成共識後才行動。夥伴負責程式開發,也設計管理工具供我調參。
我不懂寫程式,夥伴精通。我擅長參數配置,夥伴則不在行。
有趣的是,我們在機器人合作時風格迥異。夥伴喜歡頻繁更新、勇於嘗試(我覺得太激進);我則偏保守,傾向維持穩定版本(他覺得太死板)。
典型對話:
兩人無正式流程下開發機器人,迭代 250 次後,已難以完全掌控與理解。
每次推出新版本,後續影響往往難以預測。
結語
過去 8 個月我們專注於機器人開發與優化。尤其是 6 月,Wintermute 攜巨量流動性和團隊入場後。
我記得 7 月與夥伴在伊斯坦堡和博德魯姆的 5 天,本應度假,卻一直專注於機器人優化。
我們連續 8 個月保持市場領先,至 10 月市場份額逐步下滑,認為是時候退出。
最終成績:
Unit 總成交量占比 5%
期待 HL 第三季與 Unit 第一季
感謝您的閱讀,期待未來的鏈上探索
C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