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Appchains 與通用型公鏈(GP 公鏈)的爭議一直存在。兩種架構各有其優勢,但從歷史脈絡與經濟邏輯來看,在通用型公鏈上打造永續合約已成為明顯的選擇。
事實上,認為應用應獨立部署鏈的看法並不正確。旗艦應用應該為通用型公鏈賦能,而非自我分隔成孤島。
金融業不是碎片化,而是不斷地整合。
1921 年,美國有約 30,000 家銀行,目前僅剩約 4,300 家,減少了 86%。原因是基礎設施共享、標準統一與高效結算。基礎設施越集中,流動性越充沛,規模也越大。
區塊鏈領域持續湧現新公鏈,但儘管選擇眾多,Ethereum(以太坊)這條速度較慢且成本較高的主網,仍然是 TVL 排名第一,規模幾乎為 Solana 的十倍。
截至 2025 年 8 月 31 日,下方為五大主流公鏈最新排名。
來源:https://defillama.com/chain/ethereum
除 Ethereum 外,榜單主要為通用型公鏈。HyperEVM 也是其中之一,它承載了 Hyperliquid——目前唯一被公認為成功的應用鏈。
共享結算機制才是真正的方向,而不是碎片化的專有應用孤島。
有人批評通用型公鏈「只解決分銷問題」。事實上,對金融來說,分銷能力就是核心競爭力。
金融產品在不同機構間幾乎沒有本質上的差異。
從支票帳戶到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除了分銷能力與網路效應,幾乎沒有根本性的商業模式不同。伺服器成本極低,但分銷能力無法取代。
平台本身具備強大的分銷能力。
從作業系統、App Store、Xbox、網路到近年的 Telegram,平台歷史顯示,具影響力的應用支持平台,無論是自願還是被動,都不會輕易棄用。
分銷能力對平台發展極為重要。大多數 iPhone 應用都是透過 App Store 下載,瀏覽網站多半透過瀏覽器。TikTok 沒有打造新的作業系統,Facebook 沒有開發新的瀏覽器,Halo 也沒有重造 Xbox。
事實與普遍認知相反,優質應用能夠促進平台持續壯大。
具有影響力的應用希望平台持續成長。這正是典型的飛輪效應:應用帶動分銷,分銷再吸引更多應用,最終形成更大的分銷網路。
區塊鏈以去中心化治理模式,解決了傳統平台最大的問題——平台風險。去中心化平台下,應用被平台下架的風險消失。平台優勢得以保有,同時壟斷風險也隨之降低。這正是區塊鏈的核心價值。當然,因效能與去中心化間的取捨,MegaETH 目前仍以中心化架構為主,但最終結果才是關鍵。
金融業持續整合,平台為王,分銷能力凌駕於產品功能之上。
區塊鏈僅加速了這些歷史法則的實現。
未來,永續合約及其他主流應用將推動最強通用型公鏈不斷壯大。網路效應不會分散,只會持續疊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