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而言,穩定幣增長有助於減輕美國財政負擔,並強化美元的國際主導地位。然而,根本上,穩定幣只是讓關於美國制度健全性的討論更加複雜。長期來看,美元的地位仍取決於美國財政的穩健性,以及聯準會維持低且穩定通膨的能力。
隨著穩定幣需求擴大,川普政府期望藉此彌補聯邦財政赤字——這是美國財政部縮短債務平均到期期限(加發國庫券,同時維持短期票券與長期公債發行規模)時提出的主要官方理由之一。
同時,縮短債務平均到期期限也被認為是向聯準會施加降息壓力的手段之一。
最新數據顯示,穩定幣需求已推動短期美國公債利率走低。
此外,政府也將穩定幣需求視為維繫美元霸權的重要支柱之一。
此點可理解。
財政部長 Bessent 預期穩定幣規模有望攀升至 2 兆美元(市場甚至有更高預估)。隨著穩定幣多數錨定美元,其需求本質即是對美元的需求。
根據 GENIUS 法案,美元現金、美國境內受保險銀行存款,以及剩餘期限不超過 93 天的美國公債均納入合規儲備工具,代表大部分需求將流向聯邦公債。
美國本土而言,目前穩定幣是否確實帶來國債淨需求仍有爭議,核心在於其實際替代了哪些資產。
舉例來說,若投資人不再持有投入短期美國公債的貨幣型基金,改為持有穩定幣,則國庫券淨需求並未增加。
現在來看,美元及美國公債的主要淨需求渠道,實際上來自國際市場——也就是穩定幣需求所推動的美元化現象。
穩定幣讓全球數以千萬計非美用戶更輕易取得美元,特別是在高通膨、貨幣貶值及銀行體系落後的地區。
不過,來自非美國民間部門的穩定幣需求上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抵銷官方美元需求下滑。原因如下:
穩定幣有助於提升全球金融穩定,並讓美國以外地區資產負債表的美元資產增加。若能實現,將改善新興市場的貨幣錯置,這也是新興市場官方部門預防性美元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關注的是,穩定幣需求對美元在國際地位上究竟帶來何種作用,其關鍵取決於美元自身及其背後的制度架構。
美國財政現狀早已眾所周知,此處不再重複。
來源:美國國會預算局(2025 年 3 月)
多年來以歐洲觀察者身份關注美國的我,或許並非唯一認為美國政治分裂已成為財政危機機制的人。
這一機制能夠持續運作,主要仰賴美元的全球主導地位,以及市場對美國政府資產的持續需求:美元特權大幅擴展了聯邦財政空間。
但這並不意味著不需推動根本性的財政改革——改革重點在於提升聯邦收入(與歐洲以縮減支出為主的作法不同)。
回歸穩定幣討論。
穩定幣在短期內增加對美國公債的需求,可緩解財政壓力,卻無法消除長期風險——財政危機機制並未拆除。
事實上,還可能加劇改革的阻力。
換句話說,穩定幣或許只是美國政客自設枷鎖的工具——與美元的特權地位一同存在。
聯準會也是關鍵角色。
本文認為,在美元特權解放財政政策後,貨幣政策必須受限,不能為財政需求所驅動(如川普及其支持者所主張)。維護聯準會獨立是防止此一局勢的關鍵,卻還不足夠。
根本上,若聯準會獨立性削弱導致通膨升高,即使有穩定幣,美元的國際地位也難以提升。
最終,正如
Pierpaolo Benigno(皮耶爾保羅·貝尼尼奧) 所述,重點在於穩定幣的資產支持方式。
在以貨幣政策為主導(中央銀行維持物價穩定、財政部門獨立管控債務可持續性)的制度下,穩定幣及其支持的國債,實質均由稅收擔保:「只有國債本身安全,穩定幣才能安全。」
倘若進入以財政政策為主導的模式,最終穩定幣則由中央銀行擔保。在此情境下,穩定幣可能加劇通膨,因聯準會或須提供貨幣化協助予相關發行。
整體而言,雖然穩定幣可在短期內減輕美國財政限制並加強美元主導地位,但根本上,僅讓美國制度健全性相關討論更為複雜。長期而言,美元能否保有地位,端看美國財政的穩健度以及聯準會維持低且穩定通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