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下載 Gate App
qrCode
更多下載方式
今天不再提醒

你的代幣爲何不漲?

撰文:Santiago R Santos

編譯:Luffy,Foresight News

當下,加密行業所有人都在盯着同樣的頭條新聞:

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已上線

實體企業正在整合穩定幣

監管機構態度愈發友好

這些不正是我們曾夢寐以求的一切嗎?可價格爲何依舊低迷?爲何比特幣在年內來回震蕩、回吐漲幅,而美國股市卻上漲了 15%-20%?爲何即便 「加密貨幣不再是騙局」 成爲主流共識,你看好的山寨幣仍處於虧損狀態?

我們來好好聊聊這個問題。

採用率≠價格漲

加密貨幣推特上有個根深蒂固的假設:「一旦機構入場、監管明確、摩根大通發行代幣…… 我們將一飛衝天。」

如今,機構來了,我們上了頭條,但加密貨幣卻仍停留在原地。

投資界其實只有一個核心問題:「這些利好是否已提前反映在價格中?」

這向來是最難判斷的事,但市場行爲正在傳遞一個令人不安的信號:我們得到了所有想要的東西,卻沒能推動價格漲。

市場可能低效嗎?當然可能。但原因何在?因爲加密貨幣行業的大部分領域,早已與現實嚴重脫節。

1.5 萬億美元市值…… 到底憑什麼?

我們把視角拉遠來看。比特幣自成一派,它就像黃金,是完美的共識符號。目前比特幣市值約 1.9 萬億美元,而黃金市值約 29 萬億美元,比特幣的市值不到黃金的 10%。單從對沖工具與期權價值來看,它的邏輯足夠清晰。

以太坊、瑞波幣、Solana 等其他所有加密資產的總市值約爲 1.5 萬億美元,但其背後的敘事基礎要脆弱得多。

如今,沒人會質疑這項技術的潛力,也很少有人認爲整個行業都是騙局,那個階段已經過去了。

但潛力回答不了真正的問題:一個僅有約 4000 萬活躍用戶的行業,真的值得數萬億美元的估值嗎?

與此同時,有傳言稱 OpenAI 的 IPO 估值接近 1 萬億美元,而其用戶量是整個加密生態系統的約 20 倍。

好好想想這個對比。這樣的時刻迫使我們直面核心問題:從現在起,獲取加密貨幣敞口的最佳方式究竟是什麼?

回顧歷史:答案是 「基礎設施」。早期的以太坊、早期的 Solana、早期的 DeFi,這類投資都奏效了。

但如今呢?這些資產的定價,仿佛默認未來使用量和手續費會增長 100 倍。完美的定價,但毫無安全邊際。

市場不傻,只是貪婪

這一輪週期給了我們所有想要的新聞頭條…… 但一些真相也變得清晰起來:

市場不在乎你的敘事,只在乎價格與基本面的差距。如果這個差距長期存在,市場最終會不再對你抱有幻想,尤其是當你開始披露營收數據時。

加密貨幣不再是最熱門的投資標的,人工智能(AI)才是。資金追逐趨勢,這是現代市場的運作方式。目前,AI 是絕對的主角,而加密貨幣不是。

企業遵循商業邏輯,而非意識形態。Stripe 推出 Tempo 穩定幣就是一個警告信號。或許,企業並不會因爲在 Bankless 上聽說 「以太坊是世界超級計算機」,就選擇使用公鏈基礎設施,它們只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案。

所以,僅僅因爲 Larry Fink 發現 「加密貨幣不是騙局」,你的持倉就能漲嗎?

當資產被完美定價時,鲍尔的一句無心之言,或是黃仁勳的一個微妙表情,都可能摧毀整個投資邏輯。

簡單計算:以太坊、Solana,爲何收益≠盈利?

我們來粗略估算一下主流公鏈(L1)的情況。首先是質押收益(注意:這不是盈利):

Solana:約 4.19 億枚 SOL 被質押,年化收益率約 6%,每年產生約 2500 萬枚 SOL 質押獎勵。按當前約 140 美元 / 枚計算,獎勵價值約 35 億美元 / 年。

以太坊:約 3380 萬枚 ETH 被質押,年化收益率約 4%,每年產生約 135 萬枚 ETH 質押獎勵。按當前約 3100 美元 / 枚計算,獎勵價值約 42 億美元 / 年。

有人看到質押數據就說:「看,質押者能拿到收益!這就是價值捕獲!」

不,質押獎勵並非價值捕獲。它們是代幣增發、稀釋,是網路安全的成本,而非盈利。

真正的經濟價值 = 用戶支付的手續費 + 小費 + 最大可提取價值(MEV),這是區塊鏈最接近 「盈利」 的指標。

從這個角度來看:以太坊 2024 年產生了約 27 億美元的交易手續費,位居所有公鏈之首。Solana 近期的網路營收表現領先,每季度能獲得數億美元收入。

因此,當前市場的大致情況是:以太坊市值約 4000 億美元,每年的手續費 + MEV 營收約 10-20 億美元。這意味着,以週期峯值的營收計算,其市銷率(注:市銷率 PS = 總市值除以主營業務收入。市銷率越低,說明該公司股票的投資價值越大。 )高達 200-400 倍。

Solana 市值約 750-800 億美元,年化營收超過 10 億美元。根據年化計算方式的不同(請注意:別拿峯值月份的數據來推算全年),其市銷率約爲 20-60 倍。

這些數據並不精確,也無需精確。我們不是要向美國證監會(SEC)提交文件,只是想判斷估值是否合理。而這還沒觸及真正的問題。

真正的問題:這不是持續性收入

這些並非穩定、企業級的收入流。它們是高度週期性、投機性的 「重復資金流」:

永續合約交易

Memecoin 炒作

強制平倉產生的費用

MEV 峯值收益

高風險投機資金的頻繁進出

牛市中,手續費和 MEV 會暴漲;熊市中,它們會瞬間消失。

這不是軟件即服務(SaaS)的持續性收入,這是拉斯維加斯式的賭場收入。

你不會給一家 「每 3-4 年只有在賭場客滿時才賺錢」 的企業,賦予 Shopify 級別的估值倍數。這是不同的商業模式,理應對應不同的估值倍數。

回歸基本面

在任何合理的邏輯框架下:市值約 4000 億美元、年營收(高度週期性手續費)僅 10-20 億美元的以太坊,都算不上價值型資產。

200-400 倍的市銷率,疊加增長放緩和 Layer2 生態的價值分流,以太坊並不像稅收體系中的聯邦政府,反而更像一個 「只能收取州級稅收,卻讓各州(L2)拿走大部分收益」 的聯邦政府。

我們認爲以太坊是 「世界計算機」 ,但現金流表現卻與市值嚴重不符。以太坊給我的感覺很像思科:早期佔據領先地位,估值倍數不合理,可能永遠無法再觸及歷史高點。

相比之下,Solana 的相對估值沒那麼離譜,不算便宜,但沒到瘋狂的程度。它以 750-800 億美元的市值,實現了數十億美元的年化營收,市銷率約爲 20-40 倍。依然偏高,依然存在泡沫,但相較於以太坊,算是 「相對便宜」。

我們來對比一下估值倍數:英偉達,全球最受追捧的成長型股票,其市盈率(注:市盈率是股票估值中最常用的指標之一,用於衡量股票價格相對於公司盈利能力的高低。其計算公式爲:市盈率 = 股票價格 / 每股收益。)僅爲 40-45 倍,而它擁有:

真實的營收

真實的利潤率

全球企業級需求

持續性的合約式銷售

加密貨幣賭場之外的龐大客戶羣體(趣聞:加密貨幣礦工曾是英偉達第一波真正的高速增長推動力)

再次強調:公鏈的營收是週期性的 「賭場收入」,而非穩定、可預測的現金流。

按理說,這些公鏈的估值倍數應該低於科技公司,而非高於。

如果整個行業的手續費不能從 「投機性資金周轉」 轉向 「真實、持續性的經濟價值」,那麼大多數資產的估值都將重新定價。

我們仍處於早期…… 但不是那種早期

總有一天,價格會與基本面重新匹配,但現在還沒到那個時候。

目前的現狀是:

沒有任何基本面,能支撐大多數代幣的高估值倍數。

一旦剔除代幣增發和空投套利,許多網路的價值捕獲能力將不復存在。

大部分 「盈利」 都與賭場式產品的投機活動掛鉤。

我們搭建了能全天候、低成本、即時跨境轉帳的基礎設施…… 卻把它的最佳用途定爲 「老虎機」。

短期貪婪,長期懶惰。引用 Netflix 聯合創始人馬克・蘭道夫的話:「文化不在於你說了什麼,而在於你做了什麼。」

當你的旗艦產品是 「Fartcoin 10 倍槓杆永續合約」 時,別跟我空談去中心化。

我們可以做得更好。這是我們從過度金融化的小衆賭場,升級爲真正的、長期可持續行業的唯一途徑。

開始的結束

我不認爲這是加密貨幣的終結,但我相信,這是開始的結束。

我們在基礎設施上投入了過多資金,超過 1000 億美元沉沒在公鏈、跨鏈橋、Layer2 和各類基礎設施項目中,卻嚴重忽視了應用部署、產品打造和真實用戶獲取。

我們總在吹噓:

每秒交易數(TPS)

區塊空間

復雜的 Rollup 架構

但用戶根本不在乎這些。他們只關心:

成本是否更低

速度是否更快

使用是否更便捷

是否真的能解決他們的問題

回歸現金流,回歸單位經濟效益,回歸本質:用戶是誰?我們在解決什麼問題?

真正的增長潛力在哪裏?

十多年來,我一直是加密貨幣的堅定多頭,這一點從未改變。

我依然相信:

穩定幣將成爲默認支付通道。

開放、中立的基礎設施將在幕後支撐全球金融。

企業將採用這項技術,因爲它符合經濟邏輯,而非意識形態。

但我不認爲未來十年的最大贏家,會是如今的主流公鏈或 Layer2。

歷史證明,每一輪科技週期的贏家,都出現在用戶聚合層,而非基礎設施層。

互聯網降低了計算和存儲成本,但財富最終流向了亞馬遜、谷歌、蘋果,那些利用廉價基礎設施服務數十億用戶的企業。

加密貨幣也將遵循類似邏輯:

區塊空間將成爲大宗商品

基礎設施升級的邊際效益將越來越低

用戶永遠願意爲便利性付費

用戶聚合者將捕獲大部分價值

當前最大的機遇,是將這項技術融入已具備規模的企業中。剔除前互聯網時代的金融管道,用加密貨幣基礎設施替代它們,只要能真正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就像互聯網悄悄升級了從零售到工業的所有行業一樣。

企業之所以採用互聯網和軟件,是因爲它符合經濟邏輯。加密貨幣也不例外。

我們可以再等十年,等待這一切自然發生。或者,我們現在就開始行動。

更新認知

那麼,我們該何去何從?技術是可行的,潛力是巨大的,我們仍處於真實採用的早期階段。

重新評估一切將是明智之舉:

基於真實使用率和手續費質量評估網路價值,而非意識形態

並非所有手續費都等價:區分持續性收入與重復資金流

上一個十年的贏家,不會主導下一個十年

停止將代幣價格視爲技術有效性的評分板

我們還處於如此早期的階段,以至於仍把代幣價格當作技術是否奏效的評判標準。但沒人會因爲亞馬遜或微軟的股票當周漲,就選擇 AWS 而非 Azure。

我們可以再等十年,等待企業主動採用這項技術。或者,我們現在就開始行動,讓真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上鏈。

BTC0.09%
ETH0.66%
XRP-1.78%
SOL1.56%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